咨询电话:19828369274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服务 业强省的关键阶段。 为明确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 重要举措,指导“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根据《四川省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 要》 ,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 2021 年至 2025 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实现提速增量、转型发展,成为拉 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推进服务业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 基础。
总量位次较快提升。 服务业总量再跨万亿台阶,达 2. 5 万亿 元,上升至全国第 8 位。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 ,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 1. 3 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 高,2020 年达到 52. 4% ,比 2015 年提高 8 个百分点。
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长型产业做大做 强,“4+6”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 2020 年,商业贸易、现代物 流、金融服务、文体旅游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1 万亿元, 占全省服务业比重 45% 左右;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川派 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六大成长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5000 亿 元,占全省服务业比重 20% 左右。
区域发展支撑凸显。 服务业“1+8+N”区域协同发展布—局5基—本形成,成都服务业核心功能、消费资源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成都 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至 45. 7% ,比 2015 年提高 1 个百 分点。 8 个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发展带动作用显著,服务业增 加值占全省比重达 31. 9% ,比 2015 年提高 0. 6 个百分点。 全省 6 个市(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 50% ,12 个市 (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 45% 。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深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内贸流 通体制改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深化服 务业领域“放管服”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服务业“证照分离” 改革事项全覆盖,赋能放权取得新进展,制度创新实现“三连跳” , 协同开放取得新突破。 中日( 成都) 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 合作示范项目积极推进。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攀钢集团有限公 司被列入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成 都、泸州、德阳、绵阳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都国际 商贸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
经济社会贡献突出。 2020 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2. 5% ,较 2015 年提高 0. 2 个百分点。 服务业税收收入 3648. 2 亿 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 62. 4% ,较 2015 年提高 1. 7 个百分点。 服 务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 67. 5 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 70. 1% ,较 2015 年提高 4. 7 个百分点。 服务业市场主体 619 万户, 占全省市场主体户数的 89. 1%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当前,我省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但仍 存在发展规模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适应、产业结构与高质量发展 要求不相适应、质量效率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短板,需要在 “十四五”期间着力解决。
整体规模不大。 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1 个百分点,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 2 个位次。
产业结构不优。 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比重 37%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左右。 生活性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高端、 个性、品质消费需求。
创新融合不够。 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滞 后于发展需求,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排名全国第 11 位。 服务业对 制造业和农业的支撑作用不突出。
市场竞争力不强。 标准认证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征信体系等 建设相对滞后。 市场主体较弱,仅 10 户川企进入“中国服务业企 业 500 强”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占全省服务业企业总数的 2% 。
第三节 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进入服务经济新时代。 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 济增长的新动能、经济全球化的新动力、国际竞争的新领域。 过去 十年间,服务业占全球 GDP 的比重从 65% 上升至近 70% ,经济“粘 合剂”的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服务化、服务 数字化、外包化进程加快。 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以研发、金融、物 流、营销、品牌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货物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升,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全 球服务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将日益 成为国际合作的重点。
从国内看,服务业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 党的十八 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撑起了国民经济“ 半壁江 山” 。 服务业贯通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对各产业的整 合与提升作用日益凸显,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作 用显著增强。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云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无 接触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为服务业数字化带来新机 遇。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 局将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支撑。 进入新发展阶段,服务 业将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发展,实现质效提升、体系 优化、规模扩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
从省内看,我省服务业发展获得广阔空间。 “ 一带一路” 建 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推动我省服务业发展动能更强劲,推进我 省更大范围实现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 环。 分类明确、比较优势突出的“4+6” 现代服务业体系更有利于 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增长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坚持扩大内需 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产业发展创新提质机 遇期,推进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壮大现 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 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机遇,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 略部署,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 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 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高水平扩大服务 业开放,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 川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质效优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新趋势, 提升品质优化供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化,健全服务质量治 理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 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 业蓄势突破,激发企业创新创造功能,壮大新经济、发展新产业、推 广新技术、培育新消费。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现代服务业 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拓 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干支联动、区域协同。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 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发展战略为支撑,推进五大片区服务业 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之间服务业对接合作、资源集约共享、功能集 成互动,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 级整体提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 求侧管理,加快服务业双向开放,分类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高效配 置国际国内优质服务资源,以制度型开放深化服务业改革,以改革 开放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绿色低碳、安全发展。 推动传统服务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 碳循环的服务经济,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 强化安全底线思 维,严格把好服务业领域安全关口,健全服务业源头安全治理体 系,推动服务业高效安全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顺应形势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现代 服务业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和培育“ 一地三区” ,即国际消费目的 地、服务业改革创新引领区、全国产业融合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 放先行先试区。
国际消费目的地。 推动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商品消费与服 务消费、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协调发展,打造中高端消费平台,推 进商产融合,培育信息消费、文旅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 消费等,持续改善消费环境。 争创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 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
改革创新引领区。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科技成 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市 场改革,完善服务业统计。 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促进创新链产 业链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建设全国重 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全国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 度融合,创建并实施国家“两业融合” 试点,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云制造。 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 合,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现代服 务业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区。 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 设文化、数字、中医药等国家服务出口基地。 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和 重点示范区,健全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政策制度体系, 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 支持成都争创国 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引领服务业有序扩大开放。
第四节 主要目标
展望 2035 年,四川服务业全面升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服务业现代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知识化、集约化、 标准化、品牌化基本形成,更加注重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 化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化服务业产业体系,发展 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强省。
到 2025 年,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供给效 率明显提高,在稳增长、促开放、强功能、惠民生中的主体作用更加 凸显,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规模效益持续提升。 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合理增长,服务 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到 2025 年,全省服务业 增加值总量 3. 5 万亿元左右,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省税收收入比 重 65% 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 44% 左右。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中涌 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到 2025 年,“4+6” 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 10 个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比重 70% 左 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达到 40% 以上,生活性 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特征更加突出。
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总部企业 和知名品牌,企业规模与数量同步提升,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日渐成熟。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积极加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 核心环节,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发展环境全面优化。 重点领域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诚信 建设等全面推进,政策储备陆续推出,政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快,统一开放、公平竞 争、创新激励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
第三章 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服务业
聚焦优势行业夯实基本盘,依托四川商贸规模、文旅资源、物 流枢纽、金融活跃等优势,推动四大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 增效,进一步优化总量、做大增量。
第一节 推动商业贸易转型发展
加快建设贸易强省,推动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 效协同,增加有效供给,促进转型升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提升商业贸易供给水平。 做好城市商业网点、商圈规划,高质 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餐饮放心消费街(区) 建设。开展区域商品配送分拨中心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大型区域配送分拨中心。 实 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计划,深化全国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工作。 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开展高标准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培育 创建一批千亿百亿级商品交易市场,分类分层建设农产品市场。 鼓励综合型和专业型产品交易、生活性服务、社区综合服务等商贸 平台发展,促进资源集成和优化配置。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强化流 通体系支撑作用,推动流通环节降本增效。 夯实应急保供基础,建 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保供体系。
促进商业贸易创新转型。 持续推动各类商圈提档升级,促进 城市商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智慧街区” “智慧市场” “智慧商店” “智慧药房”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促 进商旅文融合、内外贸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网红打卡新地标。 加快 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品牌连锁企业下沉市(州) 、县(市、区) ,发展 城乡新型连锁便利店,提高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水平。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确定一批基础较好、积极性高、配套完善 的城市先行试点。 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创建一批供应链 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示范企业。
推动商贸消费结构升级。 促进汽车、家具、家电、建材等大宗 商品消费。 增设口岸进境、出境免税店,支持有条件的市(州) 在 省级试点(示范)步行街探索建设离境退税商店,支持符合条件的 地区增设口岸免税店。 发展绿色商业贸易,培育一批践行绿色发 展理念的示范性流通主体,打造一批提供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 费、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超市等服 务场所。 举办夜间消费促进活动,活跃夜食、夜购、夜娱等夜间消 费业态。 鼓励企业开展形式丰富的促销活动。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推动商贸流通融入国际、国内市场。 鼓 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与跨境 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 畅通内外流通网络,发展一批连接 国际国内市场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鼓励外资开展 共同配送、连锁配送、鲜活农产品配送等物流服务。 引导跨国公司 设立采购、营销等功能性区域中心。 推动本地重点外贸企业与商 贸流通企业加强合作,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第二节 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完善“ 通道+枢纽+网络” 物流运行体系,提升物流现代化水 平,提高现代物流企业竞争力,建设体系完善、流转高效的全国物 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完善物流运行体系。 构建“四向多廊、内畅外联” 的亚蓉欧陆 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完善陆水空铁物流运行体系。 发挥成都“两场一体”优势,打造洲际航空中转中心,推动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鼓励省内航空市场主体与国际知名货运航空公司开展股权合作, 在重要国际节点城市与成都市布局建设国际货运航空集散“双枢 纽” ,夯实航空运输服务发展基础。 完善中欧班列(成渝) 等市场 化运营机制,增设境外网络节点,提升运营质效。 支持依托粤桂黔 滇川高铁经济带合作、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和沿江班列 等发展通道经济。 完善“两核四翼多点” 港口体系,支持创建国家 水运口岸。 发展国际道路运输,建设国际公路货运中心。 推进国 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物流枢纽、物流节点城市和城乡配送网 络建设,健全城市和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强化末端配送网点布 局,形成内捷外畅的物流快速集散体系。
推进物流现代化建设。 深化多式联运“一单制” 改革,提升优 化跨境区块链平台“ 中欧 e 单通” 。 建设“ 一带一路” 国际多式联 运综合试验区,配套支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推进物流大数 据中心、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地方电子口岸、国际物流服务平台等 建设。 加强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标准托盘推广应用,促进物流 链各环节标准化衔接,推进物流单元化、标准化、一体化运作。 建 设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港口、智慧口岸、智能收投、数字仓库等,建 设全功能邮件处理中心,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物流 与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商贸业等联动融合,培育行业发展新动 能。 建设绿色物流园区,推广应用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支持老旧 物流园区开展绿色化改造,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 循环,加快发展完善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等专业物流,加快推 进快递进村、农村产品出村。
提高物流市场主体竞争力。 支持组建跨省( 区、市) 、市( 州) 区域物流集团,形成主业突出、规模和品牌效应明显、具备较强国 际国内影响力的龙头物流企业。 鼓励省内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采 取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培育发展百亿级规模的 大型物流企业。 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物流企业来川设立区域总 部、分拨中心、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 支持打造大 型国际物贸供应链平台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和 第四方物流企业,塑造年寄递业务量超亿件的寄递品牌。 推动物 流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信用评价机构 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第三节 推动金融服务积极发展
抢抓成渝地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机遇,聚焦服务实体经济、防 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形成组织体系完善、市场环 境优化、资源配置高效、产品供给有效的发展格局。
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引进培育并举,推动重点金融牌照 在全省合理布局。 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川设立区域总部、分支 机构,布局资产管理中心、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 壮 大地方法人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制上市。 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 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进一步提质增效。 支持金融外包服务企业、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
健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引导银行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加大金融支持现代产业发展及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开发多元化、多 层次信贷产品,创新适应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力 发展直接融资,实施“ 五千五百” 上市行动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发挥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功能,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直 接融资渠道。 依托上海证券交易所西部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西 部基地和新三板西南基地,提升资本市场综合服务能力。 发展创 业投资,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创新试点。 持续 推进“险资入川” ,畅通保险资金投资信息渠道,创新险企对接模 式,提升保险资金对接效率。
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科创金融,深化成都高新 区和绵阳市国家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 推动科技支行、 科技保险、科技基金等专业机构做深做实,提升金融服务科创企业 质效。 大力发展乡村金融,推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 “三农”发展支持力度,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类 型,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四川绿色企业、项目 认定标准,创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风险可 控前提下,稳妥推进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消费金融等 新兴金融业态发展。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完善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金融风险监 测,强化金融风险处置责任。 严守金融风险底线,防范化解重点领 域风险,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推进金融法治建设,加强金融消 费者权益保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第四节 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发展
深度挖掘文体旅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旅 游吸引力、体育精神凝聚力整体提升,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 文化强省、体育强省、旅游强省。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 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电竞娱乐、网络视听、高新视频、数字艺术、沉 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创意设计、音乐、动漫、文 化艺术等成长型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化演 艺、民族特色文化等传统产业集群。 促进高品质文化消费,鼓励传 统线下文化娱乐业态线上化,打造数字精品内容创作和新兴数字 资源传播平台、影视剧拍摄“一站式” 服务平台。 建设国家级、省 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布局创建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 区、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夯实体育产业发展载体。 建立成渝体育产业联盟,办好“巴山蜀水·运动成渝” 体育旅游休 闲消费季活动,推动川渝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做优一批体育精品 赛事,支持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精心打造“全域天府” 系列赛。 发挥足球、篮球、排球等赛事带动作用,推动“三大球” 振兴。 发展 冰雪运动、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武术健身等特色运动,大力培 育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 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体育产业 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打造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蜀道、大 遗址等 10 大文旅精品,宣传巴蜀文化旅游、藏羌彝文化、茶马古 道,进一步扩大“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 文旅品牌知名度、美 誉度。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 等要素,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 环境整体提升,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文化 旅游目的地。 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环成都文旅圈 国际化发展水平,做优蜀道文化旅游带,做强沿长江休闲度假旅游 带,贯通川东北渝东北生态文化旅游带,培育南方丝路文化旅游 带。 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 建设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 名宿、名导、名品和美食等系列“天府旅游名牌” 品牌。 加强旅游 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
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文体旅融合发展工程,开展 “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文体旅综合体,创新培育数字文体 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行等新业态。 推进“智慧广电视听四川”建设。 大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旅产业融合示范 区建设,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体 育产业基地、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定 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研 学旅行示范基地。
第四章 培育壮大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着眼做优品质抢占制高点,围绕四川深厚的科技底蕴、集约发 展的商务会展、靓丽的美食名片、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质的医疗体 系、知名的家政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六大成长型服务业,实现提速 增量、做大做强,形成更多新增长点。
第一节 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科技信息服务业共性 技术支撑体系,培育新发展模式、新资源体系、新兴价值链。
推动科技信息重点行业加快成长。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 信息资源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文化科技融合服务、创业孵化服务、 科技推广服务、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 维服务一体化发展。 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发展碳中和服务、数 字教育和数字生活服务联网。 深入实施孵化载体提能增效计划, 建成高质量“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 孵化培育链条。 推动 科技中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拓展知 识产权分析评议、维权援助、运营、金融等增值服务。 实施特色产 业电商直播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细分产业直播电商基地,探索“直 播+”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新电商供应链体系。 推广“跨境电商+ 产业带”模式,大力发展丝路电商。
建立完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体系。 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通 道,构建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资源共享 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建设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研究) 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开放 共享平台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向专业化 社会化方向发展。 组建川渝高新区战略联盟、技术转移中心联盟、 大学科技园联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盟。 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 系,建设一批新型创新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推动双创 示范基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成渝地区 创业孵化“双城联动”合作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成果在成渝地区转 化和产业化。 建设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创新 技术转移服务、成果转化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打造科技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支持成都中国软件名城建设, 打造国际软件名城,强化成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核心地位。 支持 绵阳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支持德阳、雅安等打造新型工业化产 业示范基地(软件) 。 持续迭代升级以“天府通办” 为代表的便民 服务平台,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对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公共服 务、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 支持成都高新区打造营收超 千亿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中国( 绵阳) 科技城建设科技创 新先行示范区,打造百亿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支持成都打造国 家先进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 集群,形成四川天府新区、成都 高新区、武侯科技园、绵阳科技城和德阳天府数谷等产业聚集区。